CIIA考试复习策略

CIIA CIIA考试复习

  本人本科毕业于东北的一所大学,学的是俄语。据无耻文人讲,我们的专业是全国重点的专业之一。摇摇晃晃过了四年,精神空虚的我选择了宗教学,想一探人类精神的究竟,没想到经过7天的备考,竟然没考上中山的宗教学,无奈只能调剂。结果就被骗到了中国无耻的大学之一——上海师范大学里面。在这个地方的宗教学专业,我真真见到了宗教中吓人的一面。

  无奈,心灰意冷的我就手考过了证券五门、期货两门考试。之后发现,竟然有资格可以考CIIA了。其实我的心里还是想考CFA的,毕竟这个才算牛。可是CFA要1200多元,而且是按照刀(dollar)算的。整个过程要3年的拉锯战。索性我就报考了CIIA。

  原本我报名的时候是在8月份左右。当时是计划自己从9月份开始努力,经过两个月的基础学习期,一个月的巩固期。这样到了1月份开始,再做两个月的题。等到了3月份应该可以做到无招胜有招的地步了。按照这个战略,我买了一堆的复习资料,参阅网上的复习经历。做到差不多心有成竹,终于要开始行动了。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CIIA考试复习
  首先,我的硕士论文,竟然马上要开始结尾了。虽然我才研一刚结束,但是我一激动,硕士论文光草稿就码了近二十万字。等论文告一段落之后,我又想出一部书,于是开始联系出版商。等十二月忙完了学院里的圣诞晚会才发现,自己的复习期竟然只有不到三个月了。而且还要刨除过年的十几天。

  幸好十二月初我就已经从海通证券辞职了,时间上相对还算充裕。可这个时候,我除了书皮,连书都没看过呢。别说自己本科那单薄的底子了,就算证券五门,也并没有在我心中留下什么痕迹。平时的工作更是和书里的内容完全不着边。难道这次考试就只能这样如浮云般飘过了吗?还是我干脆抱着参访的态度只看下考试题型就算告慰自己逝去的青春梦想了?

  真的只有这样了吗?我当然打死也不能同意啊。先不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考试费他都收了我五千六百快了。想想中国证券协会这些年也没给我什么特别照顾,我实在犯不上给他做捐献啊。于是,抱着财迷的心态(有时我发现,财迷的心态还是十分重要的),我确定了,要“保一争二”的战略。所谓“保一”就是要一定拿到卷一通过,至于卷二就只能争取了。记得当夜我在床上一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一天是圣诞节,这一天是我开始备考。

  首先着手的是卷一的部分。还好,卷一还比较具体。通过4天的时间,我跟着课程录音,将整个卷一的书全部看完,做出了比较详细的笔记梳理。卷二我也趁热打铁。在1月7号之前,经过几遍反复,我基本将这两个部分的东西扫荡过两遍了。记得那个时候有一天,一个哥们翻开我的书一下就震惊了,看着我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他怎么都不相信,这像《辞海》一般厚的东西我只看了近十天。

  这个时候,我对整个CIIA的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他在讲的整个故事。但是就好像知道了心法却仍不知道应该如果使用招数一样。看他书上讲的云里雾里,好像什么都会,可是拿出一个问题来考下,也许就真的不会了。别说卷二的套保策略了,就是卷一经济学的总供给需求曲线的各种变化就够把人绕的糊里糊涂了。当然,自由现金流也是能难为不少人的。

  于是我将接下来的计划定为要系统的研究考试题目。当然,这个时候,他书后的习题我还没有做过。因为我知道,就算做我也不会。话说CIIA引进中国是从2006年开始的,因此系统的习题也是从2006年开始的。截止的我备考的2011年初,共经过5年,每年两次测试共10套习题。如果将卷一卷二分别来看,就有将近20份习题了。这些习题每个都需要3个小时的做题时间。刚开始,就算每天看明白一份也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的。

  我刚开始是纠结于书后的习题部分了。结果整个看完就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看看日历马上就到了2月份了。这可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因为这是春季。我也要回家感受家族的温暖。虽然飞回家只要4个小时,但准备回家的过程和从家里回上海的过程就花掉了3天。琐事总是层出不穷。将近半个月整个家族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之中。当然,这个时候CIIA也就在我心中见鬼去了。我费尽力气从上海带回家的资料,也没怎么用上。痛定思痛之后,我提前回到了上海,用了近十几天的时间,终于看懂了6套考试题,近十二分考卷。

  这个时候到了3月5号,这个我有生之年都难忘的日子。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沉沦了。因为我遇到了“三国杀”。游戏本来应该是娱乐的一种形式,可是我却沉迷于这个游戏的设置当中不可自拔。这个时候距离考试只有7天了,可是我的心却很难在考试上,整天想的是如何能够更好更快的击败对手。(虽然,现在我已经放下了这个爱好,但是当时却似乎真的沉迷其中了。记得考完CIIA之后,我专门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来玩这个游戏,创下了36个小时不眠不休不离电脑的记录。我的网上“三国杀”和“英雄杀”都在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之后达到了17级的程度。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松手。)

  考试前两天,我离开学校,将心完全的沉静下来。将2010年和2009年两年的CIIA真题反复研读,真正的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便迎来了传说中的CIIA考试。考试地点在浦东张杨路附近,记得考试之前,我便开始提前“踩点”,观察考场的风水地理形势,距离居住地的远近,附近的餐饮机构以及整个当地的交通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记得考试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怀揣愉悦的心情心中充满了激动,顺利的完成了卷一考试、午饭、卷二考试的整个过程。(唯一的遗憾是我选择了笔试。以后我会详细解释为什么笔试不如机试的原因。)

  考完试之后,我彻底疯狂了一个月,(就是“三国杀”的那个月)。六月的一天,同学说可以查看成绩了,于是我打了了网页看到了如下的结果。

  日期科目是否参加得分满分得分率考试结果

  卷1是99.5 170.97 58.20%通过

  卷2是90.74 179.68 50.50%通过

  卷一通过的分数是86分,卷二的通过分数是90分。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激动了半天。侥幸、幸运。应该说这是对自己的评价。但回头想想,也许除了这些之外,似乎还有一些可以说的故事。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考试的感受。因为我知道,虽然按照计划来讲我是失败的,但一定有人可以执行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目标。

  CIIA真的合适你吗

  1、CIIA和CFA在地位上的差距

  再讲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讲一些老问题。什么是CIIA以及什么是CFA。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CIIA)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协会成立于2000年6月,其主要宗旨是建立国际性的职称评估计划,推出投资分析师国际水平考试,并颁发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即CIIA)资格。CIIA的注册地在英国,现有合同会员、融资会员和联系会员分别来自26个国家或地区,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中国、中国台北、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摩洛哥、荷兰、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国、乌克兰。全球已有5000多人参加了最终考试(至2009年统计)。【引自百度知道】

  而CFA是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的简称。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成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资格考试。而他的标准是CFA协会于1962年设立的。

  这两个考试,CFA是2000年引进中国的。而CIIA是中国于2004年引进的,2006年第一次组织考试的。可见两个考试在历史沿革上就不具有可比性。要知道现代的金融理论构建也不过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所以,美国的分析师们就是伴着CFA成长起来的。而当时的时代精英们就是靠着这个考试彼此认同起来的,同时CFA每年都举办各种活动以及检测来继续强化自己的内部管理,也正是以此构建起了CFA强大的仍同感。

  正是因此,对比CFA,CIIA还太单薄一些了,且不说国际上的认同,就连中国的这些同学们加在一起也不过才5年的光景。而等到这些哥们能够独当一面还需要许多时日。只有到这些哥们混好了之后,CIIA的认同度也才会有所提高。

  所以盲目的拿CIIA来和整个金融世界都认可的CFA来同等而语,不仅是幼稚,甚至可笑。

  2、CIIA和CFA在考试内容上的差别

  因此,有的人会争论,大家都是“分析师”,只不过你的历史长一些罢了,并不代表你的能力一定强啊。谈到这里,就不能不从二者的知识内容体系上来讲讲了。客观的讲,CFA的难度要大于CIIA。而且由于二者的知识体系不同,所以也不能简单的说CIIA相当于CFA的几级。也不能讲通过CIIA就相当于有了CFA几级的能力,或是说通过了CFA三级就一定能通过CIIA一样。

  首先,CFA的职业道德部分就不是CIIA所具有的。其实并不是CIIA不具有,而是CIIA在一级中确实有关于道德法规的部分,但是由于中国是用证券五门代替了CIIA一级的考试,因此并不会出现像CFA当中那种变态的道德考核办法。CFA的道德案例分析,先不说其中的英文阅读难度,就是那种神鬼莫测的评断标准绝对不是我们亚洲传统民族所能体悟的。

  其次,是CFA的数学部分,不论一级还是二级都是见长的难。其实难不是难在做题,做题作对不难,难是难在对于统计学幽妙的理解上。与之类似的是金融衍生产品在定价上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债券的定价部分,到底是用365还是用360?CIIA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具体国家而定。而CFA给出的答案则更具有通用性,那就是单利往往用360,复利往往用365。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就是这种简单的东西不断的增加了其具体的难度。

  而CFA三级的笔试大作文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梦魇。虽然投资策略的税收部分可以一律写为“征求专业税务人员意见”,但显然这句话不是哪里都可以讲的。对于英文的使用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然,CIIA也有自己见长的部分。例如经济学中,AS/AD(总需求总供给)曲线那细致到过程的分析,这是CFA中所不包括的。而至于说卷二中对于各种套期保值策略的应用就是CFA的三级也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可以说在各种策略的选择中,CIIA显出了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角度来解释问题。这是要好于CFA的考虑了。

  当然,二者在于具体知识上的区分太多太多了,这里就不详细区别了。

  而二者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在于二者的考试制度上。CIIA是笔试题。而CFA一级二级都是选择题,不要以为是选择题就简单。240道题的数量,做起来可不是一般的消耗耐心。做到后面坚持不住一顿神选的大有人在。我就见过有哥们在考场里扔橡皮来决定答案。而同样的问题CIIA考试中也是存在的。在CIIA的考场上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你奋笔疾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自己的动笔速度和自己心中流通的答案在速度上没法取得一致。累的麻木的手就是没法将真正的答案写在洁白的卷子之上。

  还有就是CFA不论几级都是考一天,一年中唯一的一天(一级除外)。考一个费死力气。而CIIA只要考半天,一张卷就可以解决。一年还给两次机会。这都不能不说在考试的另一个难度上CIIA降低的实在是太多了。

  3、考到CIIA之后就是分析师了吗

  我也希望考完CIIA之后各大机构就来争相的聘请老夫,那我就好有面子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事实上除了电视上的几个分析师,中国的大多数分析师日子并不好玩。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去东北证券的一个营业部参访,才得知在那个单位做分析师,你的主要工作是推荐股票。可不要以为你推荐了就可以免责了。要评比你选的股票的一周表现的。如果不好,你下课的机会就不小了。这种把分析师逼成职业赌徒的并不少见。其实中国现阶段大多数分析师不是学习成为的,而是做客户做成的。客户经理在客户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只要证券从业中的分析考试过关就可以申请为分析师了。而以前的小分析师,现在已经在券商中有的一定地位了。面对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你再要他去考CIIA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人家也会排挤新人,毕竟僧多粥就必然变少。

  其实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奇妙。考证并不代表就是可以如何如何了。考证能力强的大有人在。举我身边的一个哥们为例,我考期货,人家考证券从业。我考预测师(中国易学研究会的特殊项目),人家考CPA。我考CIIA,他也考CIIA。我考CFA,他也考CFA。我考GRE他就考GMT。他和我都是一次过。而他的专业是法学理论,我的专业是宗教学。当然什么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三级、导游证、商务英语这些我都有。并不表示就一定能在一个行业中如何如何了。世界上考试的牛人大有人在,每当看到身边的这个哥们,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个行业的敲门砖罢了。真正从业的时候遇到的考验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有的。从来没考过证券从业的,现在东北做私募的哥们,我也见过。而考完CIIA到能真的独当一面做所谓的分析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学习,根据不同的领域,相信我,我们懂的还实在太少了。

  当然考试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复习两个礼拜CFA一级考试通过的哥们我见过。复习半年英语六级考到330的姐妹我也见过。能考下来固然是好,但是考不下来并不代表一定就对什么人关上了什么大门。因为能否成为分析师的实质并不在于考试,而是在于金融的实质。

  4、金融的实质

  那什么是金融的实质?金融的全称是资金的融通。说白了就是把资金倒来倒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货币的时间转换,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地点上的转移。当然,这个观点就不在这里详细论述了。)既然是资金倒来倒去,那说白了其实就是人的关系。所以金融的实质就是“人”。能够做明白“人”的工作,那才能了解金融。其他的所有金融工具只不过是方法和手段罢了。

  讲到这里,还是来讲讲现在的券商的股票经纪人吧。有的人讲这个行业真难做,杨白劳还能给喜儿买红头绳,而做了经纪人,你连红头绳都买不起了。确实,有时候真是这样,记得本科时我在中投的一段时间,去之前我一天能吃三顿,而工作之后,靠公司的话我三天也就一顿了。经纪人生存在中国越来越成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券商们的无差异性服务,所以一切的问题就集中于佣金的讨论上了。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佣金的下降直接带来的就是经纪人的生存问题。而券商更无耻的提出业绩目标,只要经纪人完不成一个月开几个户的目标,就要有相应惩罚。这种盲目的扩张姿态自然也就没办法顾忌到产业链的延长了。

  所以,出身于这个时代的,此时此地的分析师们如果希望成为股票分析师就要明白自己面对的市场。也正是因此,相对于券商我更喜欢眼界开阔的基金和其他投资机构。这也就是分析师真正的用武之地。

  5、CIIA的优点

  但是还是要说,如果想成为分析师,CIIA还是有自身极大的优点的。

  首先,这是一个国外认证。不是CRFA这样的国内认证。而我之所以认为CRFA没有前途的原因,第一,为他提供技术支持的是美国的一个为CFA培训考生的培训机构,既然这样我直接考CFA这种普天下认证的考试不好吗,为什么浪费时间和金钱考你这个新出来的(2008年才有的东西)的考试?第二、通过CFA一级的考生可以直接报考CRFA二级。这就更让人不解了,既然中国提出了这个体系,明显就是为了和美国对着干的。怎么现在又和美国合体了?第三、他对于考试申请人员的要求之高简直匪夷所思。研究生都直接考CFA了,谁有空理你什么CRFA呢?其实中国办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了。当年商务部就提出了一个商业英语认证,直接就是为了和BEC对着干。结果几年过去了,中级考试连考生能不能找到还存在问题。所以,作为中国人除非必须,国外的考试还是性价比高一些的。

  其次,时间上的成本被急剧缩短了。要成为分析师需要一些材料和敲门砖。可是CFA真的太费时间了。通过考试3年,如果3年都是作为学生,那从业经验就又要耗费几年。结果3级费死劲考出来也不过做一个助理研究员罢了。这一点CIIA就好了很多。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搞定。对于迅速需要金融能力认证的哥们,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能否得到大家认同,还需要面试等环节的努力。

  最后,这是中国证监会直接指导的证券业协会唯一认定的认证。虽然我国的“证奸会”没什么可说的,但毕竟还是和银监会、保监会齐名的东西。有了这个背景,起码CIIA不算是黑户。

  6、CIIA的代价

  注册费是600快。只有不是乱填,协会都会看钱注册的。我注册的时候使用的单位是海通证券,因为上师大实在太丢人了。但当考试的时候我已经从海通证券辞职了,而协会也没有给我什么文件。所以只要身份证填对了。问题应该不大。

  考试费用是2500快每卷。作为中国的本土化考试,应该算是贵了。因为相对于CFA如日中天的名气,CIIA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但是当我们看到CIIA考场,只有两个教室的容量,相比于CFA那大气上档次的万人考场来讲,相信协会举办这种考试可能真的赚不到什么钱。

  金钱成本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时间成本。CIIA的整个考试自成体系。因此不要认为我报考CFA,顺手就报了CIIA吧。CIIA的题型和CFA的不同我早就讨论过了,二者在体系上并不能完全嫁接。当然,基本内容都是那些。如果是对金融真的没啥认识的话,准备靠一个考试来激励自己熟悉对于金融的认知。那么一个卷子准备个两个月应该就可以了。毕竟我们知道鲁先生是卷一准备了两个月,卷二准备了三个月的。当然,这还要排出他本身是金融硕士的背景。所以,准备个考试,就要时刻面对自己内心中的孤独与寂寞。而这显然应该算是隐性成本之一了吧。

  7、CIIA可能的未来

  作为CIIA的Candidate(候选人),我当然希望CIIA在我码完这篇文章之后,协会就会立刻下文,要求在中国从事证券分析的人员都要通过这个资格测试。随后三大会(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均对此表示肯定。而后CIIA的持有者立刻就能年薪数百万了。当然,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可爱的梦而已。现实情况是CIIA任重而道远。

  CIIA现阶段(世界上就更不多讲了)在中国知名度还很低。大家如果不是一不小心看到了证券从业中分析部分对于这个考试的介绍,估计根本都不会知道还有这么个测试。而用人单位基本上也不会要求CIIA,毕竟CFA的又不是真的找不到。CFA每年在中国的持证人员的增长速度还是能稳定在300人左右的。而分析又不是做客户,要那么多人做什么。

  所以,有鉴于此。CIIA的报考人数每年虽然有所提高,但看起来还是太少了。如果报考人数持续减少的话,下场就是这个考试停办。所以CIIA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这个考试不会像其他的认证一样慢慢的沉寂下去。

  再次,协会现阶段对于CIIA持有人的要求还是不高的。毕竟CFA每年都要给持证人一个练习英文的机会,撰写专业的报告给CFA协会。而中国通过CIIA考试就算是通过了。当然,估计以后伴随着CIIA持有人数量的提高,协会应该每年也会提供所谓的类似于证券从业人员一样的年检制度。也只有伴随着这种制度的应用,CIIA的持有人们也才会有一些认同感出现。

  CIIA是一个资格考试认证,而考试认证虽然从目的上来讲应该增加行业规范化或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模式云云,其本质应该是为了赚钱。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不应该否认CIIA协会在本身上是有推动这一考试的动力的。而相比于CFA,CIIA速度获得资格的优势,应该也会推动这个资格考试的推广。而从他的注册地选择在了英国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其确实是为了建立和现有的美国认证体系相区分的一种体系。至于这个考试是否能成为雅思和托福一类的相提并论的考试,还要等时间慢慢检验。

        希望以上的备考策略能够授用于各位,祝大家CIIA考试顺利!

        来源:综合自互联网,由中国CIIA考试网【www.ciia.cn】整理发布,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