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耳塞的故事 一位朋友曾经问我,说感觉身边有些人能力似乎和自己差不多,但收入却是自己但十倍,除掉运气的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导致有些人月薪是3000,而有些则是30000? 我说你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及格线思维”的人,但那些月薪3万的人拥有的是“20%思维”,这就是你们的本质差别。至于能力上的差别可能你的看法大致是没错的,顶多他就比你强那么一点而已。 我自己总结了一条个人发展的定律: 80%的人其实失败在最后的20% 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总是完成就好、达标就好,却从来不去想“怎样做的比其他人多那么一点点,好那么一点点”,也就是从来不费神去思考完成之外20%的事情。 就是这20%的差距在时间维度上日积月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我自己就是20%思维的受益者。 几年前从国企跳槽出来,我以外行人的身份进入金融行业做销售,其他同事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而且拥有几年工作经验。可是仅仅7个月以后,我便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上班第一天,领导便让我去一家银行网点讲课。为此我不眠不休准备了三天,连演示用的PPT也用尽洪荒之力改了又改,内容要好,视觉效果也一定要有逼格。 实际培训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和其他同事可能差不多甚至还有所不如,但培训结束后银行的人找领导把我做的PPT要了过去,说“觉得这份PPT做得特别好”。 就这件事,后面领导便分配给了我更多的讲课机会。日积月累,我在银行渠道的影响力便快速提升。 做销售需要每天跑银行网点,其他同事一般一天跑3个,4个就是极限了。我要求自己每天早起一个钟,晚下班一个钟,努力做到一天跑5个网点甚至有时是6个。连续坚持了好几个月,一天都不敢松懈。 类似这样“额外的20%工作”,我做了很多。每一件都没有给我带来即时的回报,但半年多过去,我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这段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从那以后有了非常深的体会: 不要总想着短时间的“质变”,飞跃式发展。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想20%,多做20%,质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为80%的人都不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们常见的方式是:别人都这样做,那我也这样做;别人都做到这样就够了,那我也做到这里就停下;别人都只做这些事情,那我也只做这些事情。 概率的分布 概率轮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分布叫正态分布,也经常被叫做“常态分布”,因为很多事物的分布都符合这个规律,它的曲线是下面这样的: 如何去理解这条曲线呢? 横轴最中间的那个点,你可以认为是一个群体的“平均表现”。将平均值往左和往右各推移一个不需要很大的数值,你会发现,有99%的人都会落在这个区间。 比如高考,假设所有人的平均表现是500分,你加减40分,其实99%人的分数可能都处在460-540分这个区间。 这意味着什么呢?你考了550分,只比540多10分,可能就超过99%的全国考生了。 这10分,就是你脱颖而出的关键,是让你吃饱的那最后一个馒头。 很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付出了80%的努力,做到了80%,可最终的命运仍然是落在中间那个“高概率”区间里面,然后他们就停步了。 他们不知道,只要再多做点额外的20%,他就可以迅速跑出这个区间,成为99%以外顶尖的存在。 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这笔投入实在是太划算了!也决定了你到底是芸芸众生的其中之一,还是大咖、牛人、成功人士。 最终总结一下20%思维: 1、做完事情让你落入高概率区间,但也只能成为“普通人” 2、多想一点 3、多做一点 4、坚持下去 如果说有啥成功法则都话,我认为20%思维算是非常有效都一条法则。 看似简单,真正要做到也不容易,它意味着你需要: 1、打破惯性思维、从众思维 并不是“大众都在做”就是最正确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你要出众,就得在对的方向上做到大众没想到没做到的事情。 2、打造你的反馈、进步系统 把一件事情良好完成,你只达到了80%,那剩下的20%到底是什么?如何避免自己只是在瞎折腾? 所以你需要接收各种外界反馈,认真分析他们,打造自己的持续进步系统。 3、坚持足够长时间 你要克服自己三分钟热度的缺点,养成“即便没有任何回报也多做20%”的习惯。 希望大家最后都可以成为那20%的人! 文章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由整理发布,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